假如中国生育率继续降低,当人口降至8亿时,日子会更舒服吗?
近年来,中国的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。也许你还会想起,当你很小的时候,中国的街道上总是挤满了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、“计划生育好、国家帮我养老”之类的话,但是今天,一切都变了。
中国的新生儿在2022年第一次低于1000万,到2023年将降至902万,创造了一个新的低点。同时,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老化,青年人口不断减少,老年人口不断增加。
这是怎么回事?难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要小孩了?人口下降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?这种情况,以后还能不能扭转吗?
谈到中国的统计数字,许多人也许会觉得困惑。虽然我从小就经常听到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国,但为什么这一次又“不够用了”?
事实上,中国的人口变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:
新中国建立以后,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,“多子多福”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。那时,子女不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,也是将来的退休金。因此,中国的人口在1970年代快速增加,超过八亿。计划生育时期:由“多生”改为“少生”:七十年代后期,我国实行二胎化,“一男一女”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。这一时期,尽管政府采取了遏制人口快速发展的措施,但其产生的后果却是长期存在的:一整代人都在“少生”、“不要孩子”的观念中成长起来。放开二孩,三孩,政策松动,但成效不大:近年来,在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下,我国开始放开二胎,甚至三胎的政策。不过,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,到底要不要孩子。这样一来,原本迅猛的人口增速完全扭转过来,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以现在的状况来看,中国的人口将在2060年降至约八亿。这是什么概念?三分之一的中国人都是老年人,而且更多的是青年人。
也许有人要说了:现在全国已经放开二胎三胎了,为何年轻一代就不要了?实际上,这里面的缘由很多。
“生子,是富人的事。”这话说的有些浮夸,但也说出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想法。
如今的年轻男女,大多都是要买房子才能嫁人,不像一二线大城市,一套房子动辄上百万,光是定金就能让很多人不敢轻易下手。再加上聘礼,婚礼,装修等等,许多人未嫁先负债累累。
养育一个小孩,从他生下来,一直到他的大学,都要花去十几万,乃至几百万。这还没算上各种兴趣班的费用。这对一般的家庭而言,无异于“奢侈的投资”。
光是这一点,就足以压得不少年轻人喘不过气来。而且,由于失业和疾病等未知因素,人们对生育的恐惧也越来越大。
现代妇女的生存状态有很大改变。
许多职业妇女面对着一个两难的抉择:生与不生。首先,妊娠和照看小孩会影响到他们的事业;另外,工作场所中对怀孕妇女和母亲的隐性歧视也非常常见。不要冒着要小孩的风险,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。
以前,人们讲究“多子多福”,如今,女人讲究“少而精”。他们要为自己的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,而非一味地追逐“量”。
现在的青年,有一个共同的看法,那就是结婚和生育并非生活的必然选择。他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品质与自由,并以「不婚不育」为人生的一种心态与生存模式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青年一代又一代地见证着他们的家庭不幸,而他们自己也正遭受着情感上的挫折。这使他们丧失了结婚生子的信念。
虽然说,人数的下降使整个社会看上去“轻松”,但其实暗藏着很多的危险。
1.益处:较少的压力,较多的资源
工作的竞争力减弱: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,寻找工作的竞争将会减弱,从而导致薪水的增加。房屋价格预期下跌:由于人口的减少和房屋的需求量的降低,房屋价格将会慢慢恢复正常。更多的健康与教育:人口减少,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健康与教育。
2. 危机:老化与减速并存
人口老化造成的压力:人口减少,但供养更多的老年人。社会保障和退休金的负担将日益加重,甚至有“少不能供养”的情况。如果工人的数量下降,那么,将会对产量和消耗造成直接的冲击。如果青年人不能工作,不能支出,那么,美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打击。乡村“空心化”:青壮年涌进了城镇,留守的都是老弱妇孺,乡村日渐荒芜。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口数量与结构。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将不可避免地对它的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冲击。
人口的下降是必然的,但最重要的是,该怎么做,才能保证这个世界的稳定和发展。
说到人口的萎缩,我们不能只着眼于总量的降低,更要着眼于质的提高。今后,要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,重视人口质量与生产力,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。
